季节流转,天气渐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是阳数,所以“重九”又叫“重阳”。古人视“九”为阳数之极,九九重阳,寓长长久久之意,而秋季又是丰收的季节,所以这一节日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
据考证,重阳节最迟当形成于秦汉之际,到唐代被正式定名为重阳节,并一直沿袭至今。在漫长的时光中,它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意涵。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彰显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在民间,重阳节又被称作菊花节、茱萸节、登高节等。这个时节,菊花正盛,人们赏菊、戴菊、饮菊、食菊,可以说“无菊不重阳”。同时,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可辟邪求吉,或佩戴于臂,或插于发髻,或制成香囊香袋随身携带。花糕亦是重阳必备,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饵就是古早的花糕。“糕”谐音“高”,既为登高之高,亦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之高,隐含祝颂之意:吃重阳花糕,能“百事俱高”。
重阳也是团圆节。这也是为什么王维会在重阳节发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忧叹。对一个家族而言,重阳节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父母兄弟夫妻必须相聚在一起,即便是出嫁的女儿,在重阳节这天也要接回娘家吃花糕。俗谚云:“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所以,重阳节又有“女儿节”之称。当然,重阳虽然和中秋一样都有对团圆的期盼,但不同之处在于重阳偏重消灾祈福。
重阳节还有敬老崇孝的传统。因为九九重阳,一年一度的阳数逢双已经到达顶点,此后便是阳气的衰减、阴气的升腾,所谓“物极必反,命曰环流”,因而生命意识更加炽烈。加之“九九”谐音“久久”,寓长久之意,故古人常于此日祭祖、敬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重阳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珍惜并传承下去。
淡化了农业文明时期驱疫避邪的神秘色彩,其融团圆、雅集、饮宴、赏菊、赋诗为一体,越发彰显出喜庆欢畅的氛围,具有多元文化意蕴和价值。重阳佳节,不妨与家人一起登高望远,品尝传统美食,讲述关于重阳的故事,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的同时,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一些地方便将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之风气。2012年,国家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今年重阳节是我国第十二个法定老年节。在当今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关注老年人福祉,关爱和支持老年人,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友善包容的老龄化社会环境。
总之,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传承、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责任。让我们在这一天,用心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行动传递健康幸福的理念,用爱心履行社会责任,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照亮未来之路。
|英文摘要| Abstract